美國調查顯示會道歉與不道歉的父母
《爸爸去哪兒》,一回霍思燕不小心砸到了孩子,她趕緊道歉,沒想到孩子主動說媽媽不用道歉,因為媽媽是媽媽。霍思燕立刻說「媽媽做錯了事情也要說對不起的」。通常孩子做錯事時會被責備甚至處罰。那爸媽呢?父母不可能處罰自己,而孩子一定會觀察爸媽犯錯後的態度和反應,甚至仿效。父母和學校師長一樣同為教育者,以身作則其實萬分重要。
父母願意道歉與否的背後有太多的含意。因為父母道歉與否,決定家是以愛和尊重為核心,或以權力階級為核心的地方!很多人試圖追求成為「成功的父母」?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父母」,孩子需要的是願意「共同成長共勉互相督促互相扶持」的父母。
會道歉(有能力道歉)的父母,意味這個家是一個被理解、被尊重、重視原則、同時充滿愛的正面環境。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我觀察到,很多父母不是不願意跟孩子道歉,而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教導或學習如何道歉(自尊心過高,也可能成為道歉的阻礙)。有的父母他真的在心裡道歉了,可是因為人生成長過程缺乏犯錯的經驗,道歉對他們來說會格外困難,或者尷尬地話語擠在嘴邊卻不斷徘迴,卻無法脫口而出。或許會有父母害怕自己的道歉會動搖權威,但權威關係無法建立愛與親密,只有畏懼與距離。
退一步想,或許更用力的善意或微笑,也能取代道歉。我想,親密的人之間,情緒是能夠透過眼神和肢體傳達的。柔軟的語氣,最能讓人感受到愛。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孩子會將父母的道歉,視作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如果父母做錯了事遲遲不道歉,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過去有研究發現從母親身上無法得到足夠愛的孩子,容易自信心低落,也會進而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
國外研究也證實權威型的父母,其孩子憂鬱的機率很高!因為孩子永遠無法在父母身上獲得認可,而權威型的父母通常也無法在孩子表現好的給予讚美(因為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有高標準,對他們來說,好的表現是理所當然應該的,而壞的表現是該被檢討斥責的)
破裂X修補
能在犯錯後做正確修正與修補,其實是父母可以送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也是給孩子示範一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有能力承認並修補錯誤的父母,才有福氣擁有美好的親子關係。
我們都會犯錯,我們都可能讓壞情緒牽扯到了身邊最愛的人們。關係發生裂痕後,對不起三個字不是絕對必要的,但向孩子說明自己情緒惡劣的原因(譬如因___而焦慮或恐懼),抱歉自己的壞情緒或壞語句讓身邊的人受傷,這樣的說明是很必要的。那個說明,是對受傷害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觀察發現,孩子收到父母的道歉,哭泣和諒解的機率非常高,因為孩子們天性都渴望親密無縫的親子關係。
無疙瘩的親子關係,很容易看見善意和愛。有疙瘩有裂縫的親子關係,很容易看見傷害和惡意。很多疏離的親子關係是,因為父母對於自己對孩子的傷害絕不修補不更正更不道歉。關係會破裂,也可以修補。修補得宜,關係只會更好。
面對不可能改變的不完美父母
過去照顧寵物的過程中便意識到,即便充滿愛,也可能在某些時候照顧不周或因為知識不足而犯錯。想想我們對寵物的包容,寵物只能給予我們陪伴,寵物可能在你的床鋪搗蛋等等,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對牠的愛。所以把我們對寵物任性的包容,分一些給爸媽吧。
當我們在心裡建構一個完美父母的形象,我們就很難快樂,也可能因此用拿個完美父母的形象去衡量我們自己的父母,而感到受挫或埋怨….
所有的爭執都和內在需求或內在恐懼有關。小孩、大人和老人家犯的很多通病其實沒什麼不同,很多大人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大人也無法不吃冰淇淋,也無法規律運動,也無法不吃甜點,也無法不當低頭族….
如果你是受傷的孩子,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失調父母」內心疲憊或恐懼的理由,也許你就更能諒解釋懷,他們肯定心裡有什麼情緒或困難無法處理。不擅長表達的父母太多,他們也愛面子也可能公主病,當然也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賀爾蒙失調而情緒失控。
某些時候,特別是父母內心格外脆弱的時候,他們內在很可能都還只是一個幼稚的小孩(把糟糕的行為看待成幼稚或任性吧),甚至是一個賴皮或無理取鬧的小孩也好(研究證實睡眠不足情傷會偏低,而中醫說腎虛者易怒且悲觀,而老人家腎虛的比例非常高,特別是多慮多思有操心習慣用腦過度的長輩)。
常見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或日常裡情緒失控,孩子如何看待會道歉和絕對不道歉的父母?當父母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後,對親子關係和孩童心理的影響?面對擅長指正指責孩子過錯,但犯錯卻絕對不道歉的父母,你怎麼看?
親子關係,應該是一起擁抱脆弱,一起走過諒解。只可惜,多數時候人內心越脆弱,外殼越是堅硬。只有堅強的人才能夠展現柔軟。
人們道歉的臉孔都好善良好可愛。
Kids Tell Dads the Worst Thing They’ve Ever Done
Mo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PbOGEUv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