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儀:憂鬱導因是悲觀與絕望,因為沒有可以盼望的東西,因為丟了可以讓你快樂的一切,像是渴望愛情卻停止接受愛情,渴望愛,卻不再相信任何人。
洪培芸《微笑憂鬱》內容摘要
《時代》雜誌譽為「二十世紀五大聖人」的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曾說:「能夠在病態社會裡適應良好、遊刃有餘的人,真的是健康的嗎?」
洪培芸《微笑憂鬱》內容摘要
在高度壓力及快速運轉的社會下,看起來遊刃有餘、如魚得水….它騙過了每個人…當然,更包含了微笑憂鬱的自己。「正常」未必正常….我們都很怕被當成不正常,所以我們繼續擁護著正常。世俗定義的不正常是什麼呢?適婚年齡沒有結婚,就是不正常。喜歡同性,就是不正常。結了婚沒生小孩,就是不正常。一份工作做好好的,竟然要辭職,也是不正常。你什麼都擁有了,竟然還憂鬱,更是不正常。但所謂的正常,真的是正常嗎?所謂的沒事,真的是沒事嗎….在一個病態的社會裡「看起來」好好的,並不代表就是健康的。在一個價值觀扭曲及龐大壓力的社會裡,「能夠」適應良好的….
洪培芸《微笑憂鬱》內容摘要
捫心自問,我們的生命當中,有多少限制性的信念、有多少根深柢固的恐懼,有多少默默順從的權威….答案不在外面,就在自己的心裡,只是我們從來不曾深入認識。
當然,我們也必須區分到底是真正地適應良好、遊刃有餘,還是善於偽裝、勉強及壓抑…被人中傷會感到氣憤,被人背叛會覺得委屈及受傷……這些都是再自然、再正常不過的反應。可是,這些正常的反應,卻可能被貼上這樣的標籤:「你就是抗壓性低。」「身為公眾人物,接受網友公評是應該的。」….「身為老闆,員工辦事不力、出了紕漏就是你的責任,就是你識人不清。」
洪培芸《微笑憂鬱》內容摘要
如果你還不小心有了那麼一點點「名氣」,所有人都可以放大檢視你的一言一行。在這個人人被高度檢視的社會裡,如何能夠不憂鬱?活在這個時代,存在這個社會,我們所有人都辛苦了。放眼望去,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恐慌、焦慮、憂鬱、失眠等各式各樣的痛苦,或者暴飲暴食、酗酒、瘋狂購物等成癮行為。生活多麼不容易,感覺壓抑,益發憂慮。而且多數時候的我們,都選擇了逃避。把心裡頭的不愉快、痛苦跟難過藏在內心深處,表面上都是面帶微笑,嘴裡說著「我沒事」來繼續過日子。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不要想太多」。這也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常聽到父母對自己說的。彷彿是你小題大作….「不要想太多」這句話,阻擋了後續可能有的求救訊號。
洪培芸《微笑憂鬱》內容摘要
記得很多年前,我在一間學校服務,進行特殊教育團隊的心理治療…後來學校老師告訴我,孩子家長不會出席,因為爸爸是某醫學中心的主任,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自閉症,不僅孩子是由外傭送來學校上課,連 IEP都是由外傭來開,父母親從來不會出現。換言之,即使是擁有醫療專業的人,都深怕旁人知道自己或家人罹患疾病,尤其還是精神科的疾病….
行文至此,許多人會開始義憤填膺,這也是年輕時的我會有的反應。但是現在的我,愈來愈能同理家長晦澀的心情…
洪培芸《微笑憂鬱》內容摘要
憂鬱是提醒,也是休息的契機…
請大家想像一個畫面:眼前有一杯受到汙染、有毒的水,一片過期的吐司,還有一盤腐敗而細菌叢生的烤肉片。這時,有個人來到了桌前,把這杯水、這片吐司,還有這盤肉片吃了下去。接下來他應該會出現什麼反應呢?一、完全沒事。不僅當下吃得津津有味,過了一小時,甚至三天後,都毫無腹瀉、嘔吐或者任何不舒服的反應。二、開始上吐下瀉,臉色發青,甚至需要送急診。前者就是適應良好,但卻微笑憂鬱。後者雖然出現反應,正是生命提醒。
洪培芸《微笑憂鬱》內容摘要
會產生過敏甚至不舒服反應的人,他的體質才是健康的,才是正常的。因為他還有感有覺,他還能針對細菌病原、有威脅的刺激、讓自己不舒服的痛苦及壓力產生反應。
《驅動自己,也激勵別人:史丹佛醫學院最熱門的人心領導課》(スタンフォード式 最高のリーダーシップ)摘要
原本你絕對不會去做的某件事,卻因為團隊裡每個人都去做,於是也跟著做了。心理學上將這樣的現象稱為「群體心理」或「群眾心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於十九世紀末所提出的觀點。
勒龐指出個人在進入群體之後會改變….「個人特質」在群體中會被沖淡….人的「數量」愈多,感情與想法就愈容易互相「傳染」,每個人的心情也都會變得一樣,而且群體特別「容易受暗示影響」….在同一個團隊裡,人的情緒會變得相同、想法會變得相似….個人特質消失。
司馬儀:也就是同一個團體的人,價值觀可能越來越接近,或者原本很不同,但不知不覺無意識就被洗腦了….觀點和做法都越來越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