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平是唯一的目的,獲得和平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投降就好了。「真正持久的和平」通常是在衝突之後獲得的。」-商周《猶太人致富金律 》Thou Shall Prosper: Ten Commandments for Making Money, Daniel Lapin
司馬儀:對方難以在當下改變立場或思維很正常,你也不需要期待雙方馬上達成共識!你要做的是:表達你的立場、需求和觀點,至於對方願不願意改變或接受,那是對方的責任。我們提出訴求的時候,也要明白自己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一方,也無須強迫對方改變,不然就變成霸道的一方了…但你如果難以接受這段關係,你當然可以調整這段關係的重量!
不溝通,就無法建立舒服健康穩定的關係
司馬儀:越是恐懼衝突的人越應該要「重視自己不舒服的情緒」。如果對方是重要的人,或不可能割捨的關係(或者即便是一般交情),一旦有了不舒服的情緒,就需要溝通調整,關係才可能安穩長久。不溝通,類似的對話就可能再次重演!不溝通不明說,別人就可能無意識連續性踩線!
如果是未來也會相遇的人或可能重複發生的事件.說清楚講明白吧!關係裡面如果因為害怕掃興害怕衝突,而不敢說出需求與渴望,關係裡面至多只有一方快樂滿足。因為對方只要夠敏感細膩,肯定也能嗅到你勉強自己配合或悶悶不樂的訊息。
深度討論不等於衝突
- 恐懼討論的原因?
- 對方易怒難以溝通? 對方易怒所以放棄溝通?
- 對方不易妥協難以溝通?
- 強勢的人必然傲慢?我們自己也可能是錯誤或堅持的一方?
Andrea Brandt《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摘錄
太多時候,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件或冒犯的時候,我們受到的教育可能是「不要把對方的話放在心上」「不要理他就好」「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要跟對方一般見識」,這些思維讓很多人在受到冒犯或誤解的時候都選擇沉默或吞忍,不回應不回擊不解釋不說明,然後默默吞下所有不舒服的感受自我消化..無論多麼值得讓人生氣的事件都這麼做的話,很可能會產生排斥社交的後遺症,或更嚴重的心理負擔。
人際關係專欄
心理學│加藤諦三「讓你感到畏縮的事物,正是你內心真正想追求的事物。」
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對人類過敏,人際關係的「極簡主義」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