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所有願望清單以前,請務必好好過日子
多數人的願望清單裡都有太多太多願望,太多「自以為理所當然該擁有」的願望清單,包括我。關於願望這件事,某一年開始的生日,不會想許願了,因為願望並不會因為隨口說說就實現。
很多人排斥絕對樂觀,但我必須說:絕對悲觀就是沒有好處啊,只會讓我變醜或者沒有力氣而已!聖經裡面有說:你想要的,你當作已經擁有,然後就會真的擁有。今天早上的念頭:如果當作兩周後(或三個後)想要的願望就會實現,突然就覺得容易讓人激奮了。
司馬儀:在尋寶的路上,滿載而歸以前,我們可不可以坦然淡定地往前走?因為滿載而歸的那一天,可能是十年後或二十年後,總不能十年後或二十年後才擁抱快樂或幸福吧。督促自己,也肯定自己。等到某一天,願望會實踐,我們會得到今天想要的,只是屆時,也很可能會失去一些你現在擁有的、自認理所當然、卻很珍貴的東西…..像是青春或體力或最愛的人們!
人生教會我的事
不自律,可以換到一時半刻的享受,可是卻會換到潛意識更多的自我否定。多數人可能都無法實踐所有的願望,但我們也會發現,我們對很多東西的憧憬都是帶有錯誤的理解,我們經常對某個東西只是道聽塗說一知半解就產生了憧憬,直到擁有了才發現那並不是適合自己或並不符合自己原本預設的。
很小的時候就有機會目睹富裕的人大概會過上什麼樣的日子,經濟無憂的人會少掉經濟這一層煩惱,但他們還是會有其他煩惱。財富給人經濟上的自由和選擇權,譬如住哪裡吃什麼或者不工作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但和一個人充分被愛與否、焦慮與否無關。
依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生理」是第一層需求,接著是「安全」、「社交」、「尊重」,最後是「自我實現」( self-actualization)。
蔡康永:「過上自己想過的日子,才算是成功了。」
司馬儀:想過的日子是一個很抽象很模糊的概念,在你想過的日子當中,你的第一優先是什麼?擁有永恆的愛情或家庭或事業上的功成名就或理想的工作?
追求生活品質而不是口袋深度
我眼裡看到很多富人並沒有活出他們該有的生活品質(像是長期熬夜或長期加班或長期三餐不定食或長年吃止痛藥等等)。向來覺得人們該追求的是生活品質,而不是口袋深度。當然我眼裡還是有懂得生活的人,或者曾經生病而因此活出健康和年輕,更懂得生活的人。依照我的觀察,健康和年輕它是一個package。
心理師心之助在一篇文章提到她有個朋友非常努力工作,一刻也不讓自己停下來,用力追求更完美更強大的自己。對那個女孩來說,學習成長對她來說才是放鬆,當她真的停下來的時候反而覺得焦慮和不安。心理師心之助提到女孩如此渴望強大是因為小時候她家裡經濟不好而被家族被親戚和鄰居瞧不起。
心理師心之助分析「往往真正強大的人不需要那麼多的防禦,來讓別人看到自己多強大。」「溫柔和力量從來都不衝突,越是內在有力量的人,外表越是溫和謙遜」「有的人的溫柔是柔弱,實際上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