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
楊定一主張「任何透過物質達到的快樂,都受制於享樂適應原則,早晚會消失。」他提出「對不快樂的逃避,以及對快樂的盲目追求,反而成為我們不快樂的來源。」
司馬儀:憂鬱導因是悲觀與絕望,因為沒有可以盼望的東西,因為丟了可以讓你快樂的一切,像是渴望愛情卻停止接受愛情,渴望愛,卻不再相信任何人。
▲你現在想要Z,但你擁有Z以後,也會有新的煩惱即便Z是你嚮往很久的…..所以老人家才說要平常心
《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一書中提到:「潛水、拉伸、以油按摩都會產生大量的腦內啡,在其中,按摩很特別,觸摸是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按摩才那麼有效,可以釋放更多的腦內啡」。
編輯:如果說愛.微笑.鼓勵和擁抱這些東西可以物質化的話,肯定是很昂貴的!
楊定一也提到言語的獎勵可以刺激多巴胺。他在《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一書中主張「聽到一句好話,都會帶來腦內啡的釋放…這些物質都會刺激多巴胺系統,也就是提過的期待或獎勵系統…..讓人比較振奮。」
編輯精選:書中提到:現在的年輕人怕苦怕痛,卻不怕死。現在的人追求快樂,所以不快樂就不想活了…..
楊定一:透過外在的刺激達到永恆的快樂,是靠不住的
楊定一在《不合理的快樂》一書中提到:「可惜的是,對於身心的快樂,腦部有一個適應的機制,也就是前頭提到的享樂適應….就好像沒有原本還在期待時那麼快樂…劑量好像要越加越多,而增加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少….網路、飲食所帶的滿足感,都會很快地飽和….人要逃避無聊的感覺,自然會追求變化…或換一個伴侶,也有一部分是出於逃避一再重複的感覺….從神經細胞運作的角度來看,一點也沒有什麼好驚訝的….如果我們一再重複某個刺激,那麼同一個刺激帶來的快樂也會慢慢消退…..習慣了美食之後,再怎麼精心烹調,吸引力也會減少…一般心理學家建議要輪替帶來快樂的經驗,以避免對快樂的疲乏…再怎麼追求新鮮感,人還是會有飽和的一天….一再重複愉快的經驗,愉快的感覺也會逐漸下來,可以說,我們都適應了…然而,再怎麼變化,也總會有疲乏的一天...要想透過外在的刺激,來達到永恆的快樂,是靠不住的。而透過這種方式去逃避無聊,逃避對快樂的疲乏,也只是白費力氣」摘錄自書籍《不合理的快樂》
編輯精選:我們有沒有可能活在一個不需要功成名就也能被溫柔善待的世界?
我們身處高度肯定金錢的時代,同時我們身處高度否定金錢以外價值的時代,那才是問題所在!
編輯:很多人,「特別是物質無憂的人」更容易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不快樂。不開心一定有原因,往往是因為壓抑地太深所以忘了否定了。如果說人際關係是人類不開心的主因,反推,人們需要愛才能真正快樂,也就是高質量的人際關係。但人和人之間變數太多,渴望愛,卻往往在付出過程中受傷,所以因此糾結吧。
書籍資訊
不合理的快樂-存在的喜悅
作者: 楊定一
編者: 陳夢怡
繪者: 施智騰, 曾曼榕
出版社:天下生活
作者:楊定一博士 John Ding-E Young M.D.,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