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為了生存才記住痛苦
大腦的「感性」區塊負責處理情緒的邊緣系統,對不舒服的記憶更加敏感深刻。記憶分為「敘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與「情緒性記憶」(Emotional memory)。情緒性記憶反應速度比敘述性記憶快得多。記住痛苦和危險,或許是出自一種演化過程的生存之道,但處理不當的時候,可能會活在痛苦的記憶裡面沒有前進。
所以,你可能看到人們提到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事還是哭了哽咽了….你可能看見誰重複提起悲傷的舊事,他們沒有在當下處理那份痛苦,或者他們始終沒有為那個悲傷的事件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說法或相對正面的存在意義。
因為太苦,所以他們被迫去正視處理痛苦
國內外很多藝人歌手曾經身陷重度憂鬱的人們,但諸多年後戰勝憂鬱以後,他們成為人群裡最燦爛的人,因為太苦,所以他們被迫去正視處理痛苦,而多數人很可能因為痛苦指數不高,所以慢火煮青蛙,反而從未去好好去處理自己內心的不舒服…
只有你不再對某個事件的存在感到痛苦,你才可能真的自由真的遺忘!
自殺防治
-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
-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
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
台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張書森提到「一般人常有『自殺者會一直反覆企圖自殺以致身亡』的迷思,但台灣和全球的研究發現,100個自殺意圖者送到急診室,追蹤一年以後,再次自殺身亡者約1~2人,98%~99%未死於自殺」即自殺失敗的人若有機會存活,有相當經歷死亡後的褪變重生,甚至換到Posttraumatic growth (PTG).,像是因為絕處逢生而存在的成長與堅韌!
憂鬱症患者通極度悲觀,很可能幾乎放棄了所有想要擁有的人事物而痛苦(也可能因為單單不能擁有__而極度痛苦不堪)。憂鬱症患者通常不是擁有少的那一個人,而很可能是他們最想擁有的第一優先擁有不了,像是愛情…(愛情對很多人來說只是奢侈品,但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必需品)
自虐與自殺,是虐殺愛你的人們最殘忍直接的方法。如果緣分或輪迴真的存在,自殺逃避不了輪迴,失敗的Courses還是要重修,討厭的人類還是可能會再度相遇。
As we struggle, we also secure a higher chance to positively transform our life philosoph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even self-identity.
Reference
Posttraumatic growth after suicide
Fruits of trauma? Posttraumatic growth among suicide-bereaved parents.
台灣自殺人數為何攀升?
據統計,全世界每40秒就有人死於自殺,15~29歲年齡層死因第二位。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2016年全球標準化自殺率為每10萬人10.5例,2018年台灣的自殺死亡率到高達每10萬人12.5例之多,相信黑數也不在少數。據2018年《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報導,台灣自殺率卻連三年以3%的速度上升。